今天一一教育网小编整理了苏州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相关内容,希望能帮助到大家,一起来看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东海大学的校景与建筑
东海大学拥有完整规划的校园,由贝聿铭、陈其宽、张肇康等设计规划,校园建筑在台湾近代建筑中极具代表性。以教堂和图书馆为校园中心,周围规划有教学区、宿舍区、活动区、与教员宿舍区,初期以文理大道为人行步道轴线,两旁一进一退错落设置行政中心、文学院、理学院,外围设外环道路让人车分道,空间架构成为往后校舍增建的基础。现今的教学区以文理大道与德耀路两条人行步道为轴线,近来校园东侧已新建第二教学区,由力行路连结两教学区,为东海创校以来校园空间最大的改变。
文理大道空间架构
西向端点:图书馆 南侧建筑设施 法律学院 农学院 景观系馆 工学院 理学院 行政中心 北侧建筑设施 创意设计暨艺术学院 人文暨科技馆 文学院 行政大楼 东向端点:路思义教堂
德耀路─笃信路空间架构
西向端点:中正纪念堂 北侧建筑设施 大智慧科技大楼 校友会馆 建筑系馆 工设系馆 语文馆 人文大楼 花园餐厅 学生活动中心 铭贤堂 学生福音中心 阳光草坪 招待所 创意实习中心 路思义学房 南侧建筑设施 创意设计暨艺术学院 人文暨科技馆 文学院 行政大楼 路思义教堂 基督教活动中心 康敦楼 自动化与企业协同研发中心 东向端点:教职员宿舍区
第二教学区空间架构 (湖西路以东,沿力行路) 南侧建筑设施 实习农牧场 第二教学区学生宿舍区 音美馆 东海牧场 管理学院 省政研究大楼 IBA产学大楼 北侧建筑设施 东海湖 乳品加工厂 食科工厂 鹿舍 东海教堂即是美国著名的《时代杂志》、《生活》杂志创办人亨利路思义(Mr. Henry R. Luce)先生为了宣扬福音并纪念父亲路思义牧师(Mr. Henry W. Luce)而捐款兴建的,是亚洲乃至全球闻名的后现代主义宗教建筑。
贝聿铭起初想用砖砌哥德式的建筑,但因台湾多地震而取消此意,后来由陈其宽以六角形底座像“倒船底”的形状,逐布修正形成现在的教堂造形。外观由四片面组合,于屋脊分开,构成一线形天窗,四片曲面之屋基与屋脊,两边为直线,所形成的曲面,称为圆锥体(Conoid)双曲面,使屋檐曲线更具有美感。由于曲面内部应力沿曲度方向进行,使内部无弯折力产生,曲面厚度遂可减少,内部增加交叉的补助小梁,用以承受复杂的结构力量。
教堂结构材料最初拟议采用砖砌墙面,后拟改为木造,最后才决定采用具可塑性的钢筋混凝土。在教堂屋面外部用瓷砖瓦,采用黄色富有我国宗教建筑性质,菱形瓦和月部交叉的格子梁,构成形状呼应的视觉美。瓦分为两种,每隔一层瓦上有凸出的钉头,借此钉头形成的线条,来增强双曲面的曲度。 为鼓励教师从事研究、发表学术著作并参与各项学术研讨会,激励教师教学及研究专业成长并增进与国际学术界密切交流,该校订定相关的奖励办法。
奖励教师学术论文发表:学术研究论文奖励、东海学报及优良学术刊物出版补助。
奖励教师研究能量提升:主持研究计划奖励、新进专任教师研究计划奖励、整合型研究计划奖励、研发能量启动专案补助等。
补助研讨会及出席国际会议:举办学术研讨会补助、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补助。
专案计划经费配合款补助
鼓励研究及产学合作绩优奖励:国科会特殊优秀人才奖励、东海学术奖与年轻学者杰出奖等。
奖励院系所重点领域发展:院系所发展重点奖励、系所图书仪器专案计划补助。
奖励制度与成效
活用校外基金
近年来由于大学院校成立数量大为增加,但全国的教学资源并无相对地成长,每一大学校院所得补助均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因此必须在筹募基金上着力,方能使校务得到更大的发展。故东海大学于1998年成立“东海永久基金”,此基金由旅居美加校友联合筹募,并委托纽约基督教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经营管理,再以其孳息及投资所得长期捐助东海大学,提升学术水准。该校董事、校友及东海大学之友等同时亦在国内筹资设立财团法人“东海大学学术发展文教基金会”(简称TEFA),支援东海大学发展重点项目。东海大学有效利用上述二项基金,突破旧有齐头式分配体制,重点发展具特色学系、学程及中心,并奖助研究出色教师,资助海内外知名学者专家来校进行长、短期教学及研究,协助举办学术会议,资助荣誉学生前往海外研习等。相关使用项目如下。
培育国际化人才:赞助该校菁英计划、学生领导人才培育活动、及日籍学生担任教学助理辅导日文系一、二年级学生课业等。
发展重点系所:充实、补助重点系所基础设备及学术研究活动(96学年度奖励的科系为生科及建筑等系所)。
提升学术品质:奖助学术论文著作、补助办理国际型学术研讨会、赞助英文审稿费、赞助蒋勋特别奖座。
重点系所
自88学年度开始实施重点系所奖励,根据该校“重点系所遴选办法”打破奖补助经费由来已久的平头式分配方式,以额外经费奖励具发展特色、有杰出成就的优良系所。依各系所提之计划,核定为期1至3年不等的重点发展计划,活络该系所教学研究及学术活动,并配合中长程校务发展,凸显学校特色,提升学术地位。重点系所评选系经校内外评审,过程公正严谨,颇受各系重视,对提升研究风气有积极正面意义。当相关学系获补助为重点系所之后,教学方面将透过教学软硬体设备的改进,提升教学品质,并借由研究设备的扩充及学术的交流,拓展研究领域,进而培养高等科技研究人才,扩大对社会的贡献。
每个重点系所除由学校每年额外提拨新台币逾100万元经费外,东海大学学术发展文教基金会亦配合核拨部分奖励经费提供重点系所执行具特色及潜能的学术研究发展计划。目前累计已有10系所37系获得重点系所补助。获得补助的系所皆在教学、研究及服务三方面逐步依计划书执行,发展其领域特色,吸引优秀学生前来就读,在活络教学研究、促进国际交流与学术活动等各方面皆显著进步,同时带动并支援相关系所与研究中心的学术发展。 东海大学基于推动“Culture”与“Nature”结合的理念,以永续环境及生活品质为导向的顶尖研究发展计划,作为100-104年五年特色研究的重要方向,名为“全球环境暨永续社会发展”(Global Research & Education on Environment and Society,简称GREEnS)。 GREEnS计划聚焦在环境保护、生态学、绿色管理及绿色创意与生活等研究主题。由Global、Research、Education、Environment、Society组成绿色环境、绿色研究、绿色教育、绿色社会,进而培育绿色人才。计划将以全球绿色创意与生态管理、环境保护与产业力提升的跨界对话平台作为己任,以大台中为基地,提升该校成为在亚洲区域具有一流活力的绿色研究发展特色重镇,进而跻身为全球绿色研发体系中不可替代之角色。
GREEnS计划共有“创新三维结构可降解人工骨材快速成型技术”、“区域、国家与社区的永续发展:环境治理的政治分析”、“绿色法律整合性研究性计划”、“建构优质的长青生活品质与环境之研究”、“东海绿能开发与管理”及“绿色永续环境研究计划”6大整合型计划,将以此具体整合校内外跨领域研究计划及学程,以绿色科学、企业与社会与数位创意为主轴,配合中长程发展计划,使东海大学成为发展绿色科学研究之重镇。

苏州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
苏大在每年的“
中国十大最美校园
”评选中必定上榜是靠实力说话的。作为一名苏大在校生,还是很骄傲苏州大学的校园风光。遥想当年刚进学校第二天被带领游览苏大本部风光时,竟有一丝丝的心动感觉。
我能想到的最出名的地标应该是本部的
情人坡
,最惬意的时候要数在夏天的晚上坐在情人坡上吹吹风,要是没有情人,也是可以去在坡上看看其他情人滴,也是另有一番风味哦~在情人坡上一览本部的风光,你会觉得心胸开阔了起来,整个人也豁达了许多。
此处应有一张情人坡的图片镇住
然后是本部的
大草坪
,同样是草坪但是与情人坡又是完全不同的感觉,要是说在情人坡上是看风景的话那在大草坪上更多的是追逐嬉戏拍照游戏。大草坪的视野没有那么开阔自然不会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相反是被几座民国时期的建筑像是数科院楼包围着,坐在其中的人也会有几分的安全感。
再来说说咱们的独墅湖校区最出名的一期
小琴房
,在没进大学前就被琴房的美貌深深的吸引住了,苦于不是音乐学院的学子一直没能进去一睹真容。要是有音乐学院的好友还是能开开门进去的,各位小伙伴要加油啦,音乐学院可是以壕出名,想必琴房不会差滴。
一一教育网
四季的苏大都有她不可名状的美,我常认为我们是幸福的,这样的美景伴随着大学生活也美妙起来。

剑桥大学简介
一一教育网(https://www.glyydyj.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剑桥大学简介的相关内容。
学校简介
剑桥大学 [1](University of Cambridge)成立于1209年,最早是由一批为躲避殴斗而从牛津大学逃离出来的老师建立的。亨利三世国王在1231年授予剑桥教学垄断权。剑桥大学和牛津大学(University of Oxford)齐名为英国的两所最优秀的大学,被合称为“Oxbridge”,是世界十大名校之一,81位诺贝尔奖得主出自此校。剑桥大学是英国名校联盟“罗素大学集团”(Russell Group)和欧洲的大学联盟科英布拉集团(Coimbra Group)的成员。现任校长是艾利森·理查德。
剑桥大学所处的剑桥(Cambridge)是一个拥有10万居民的英格兰小镇,距英国首都伦敦不到100千米,这个小镇有一条河流穿过,被命名为“剑河”(River Cam,也译作“康河”),早在公元前43年,罗马士兵就驻扎在剑河边,后来还在剑河上建起了一座大桥,这样,河名和桥加住一起,就构成了剑桥这一地名。绝大多数的学院、研究所、图书馆和实验室都在这个镇上,此外还有20多所教堂。
校徽剑桥大学有31个学院,有三个女子学院,两个专门的研究生院,各学院历史背景不同,实行独特的学院制,风格各异的35所学院经济上自负盈亏;剑桥大学负责生源规划和教学工作,各学院内部录取步骤各异,每个学院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微型大学,有自己的校规校纪。剑桥大学的第一所学院彼得学院于1284年建立,其他的学院在14和15世纪陆续建立。
剑桥大学的许多地方保留着中世纪以来的风貌,到处可见几百年来不断按原样精心维修的古城建筑,许多校舍的门廊、墙壁上仍然装饰着古朴庄严的塑像和印章,高大的染色玻璃窗像一幅幅瑰丽的画面。剑桥大学有教师(教授、副教授、讲师)1,000余名,另外还有1,000余名访问学者。剑桥大学共有学生16,900名,其中包括6,935名研究生,72%的研究生来自其它大学,研究生中42%是国外留学生,女生占36%。大学校长为女王丈夫菲历普亲王(他同时兼任牛津大学校长),设一名常务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剑桥大学的学生参与多种业余活动,其中划船是最流行的体育运动,剑桥大学各学院间经常比赛,而且剑桥大学每年都会与牛津大学举行划船比赛。各学院间还举行其他各种体育比赛,包括橄榄球、板球、国际象棋等。University of Cambridge
该大学在世界品牌实验室(World Brand Lab)编制的2006年度《世界品牌500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五十九。
[编辑本段]组织机构
剑桥大学 [1]实际上只是一个组织松散的学院联合体,各学院高度自治,但是都遵守统一的剑桥大学章程,该章程是由大学的立法机构起草通过的,每年还会修订。剑桥大学只负责考试与学位颁发,而招收学生的具体标准则由各学院自行决定,并自行招生。
剑桥的35个学院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只有10万人左右的小镇里。这些学院建于不同的时代,最早的已有七、八百年历史了。就像它们的建筑一样各具特色,每个学院都有各自的风格和独立的个性。
�
大学与学院虽相辅相成,却是不同的实体,在经济上也是独立的。大学是公有制,由国家拨款,而学院则为私有,自谋生路,自负盈亏。大学负责研究生的,而学院则负责本科生的招生,数量则由大学统一规划。所有学生的教学是由大学负责的,而学院负责学生的生活和本科生的业余辅导。每年年底,大学按照各学院本科生的成绩,按一定规则打分,把学院排队,促使学院之间相互竞争。�
剑桥大学的校长是由学校参议院选举产生的,一般都由社会上受人尊敬、有名望的人担任。校长一职是象征性的,校长很少介入大学事务,一般只负责颁发荣誉学位和出席学校的各种庆典等,虽然他也可以给副校长和大学管理人员提供建议。真正负责大学日常事务的是副校长,由大学会议(Council)提名,剑桥摄政院(Regent House)投票任命。副校长下面还有多位助理副校长,负责专门的领域,协助副校长主持日常工作。
摄政院是大学最高立法与权力机关,由各学院的教职人员组成,有大约3,000名成员。他们可以制订或修改学校规章、章程,投票任命副校长、大学会议成员、颁发学位和荣誉学位。决策的制定分两种:第一种是较简单、意见同意的动议(如任命校长和大学人员),一般都由大学会议提出,发表在剑桥校刊上发表公告,如果在10天内没有一定数目的摄政院成员反对,就算通过。而如果是由大学会议以外人士提出的比较复杂、重大的动议,则也是由提案人先将动议发表在校刊上,然后举行公开辩论,最后在提案人考虑过所有意见后,建议摄政院修改提案,然后再发表在校刊上,如10天内无一定数目的摄政院成员反对就算通过。但如果有一定数量的成员认为有必要,则摄政院需举行投票。投票是通过邮寄方式完成的。当摄政院召开会议时由校长主持,如果校长不在则由副校长主持,如副校长也缺席则由其指定的某一学院院长主持。现在几乎所有的事务都不必开会就可解决,但每年6月份必须召开4次会议,核准学位的颁发。此外如果剑桥大学需要颁发荣誉学位之前摄政院也需开会表决。
剑桥大学参议院曾经是最高立法机关,但是目前唯一的职责是选举校长。参议院成员包括所有获得剑桥大学硕士以上学位的学生或教授。
大学会议全称参议院会议,负责日常行政工作,成员共21人,包括校长(但一般不出席)、副校长和19名由选举产生的成员。19人包括4名学院院长代表、4名教授代表、8名来自摄政院的其他成员和3名学生代表(其中至少有1名是研究生)。前三类成员由摄政院选举产生,学生代表则由学生选举产生。
[编辑本段]行政机构
校长和副校长
学的现任校长是爱丁堡公爵,副校长是艾莉森·理查德教授。校长办公室只是形式上设置的,而副校长则是大学实质的学术和行政首脑。大学内部的管理是由大学的各个部门独立进行,而仅有少数的对外事务由大学中央机构委派代表处理。
参议院和摄政院
大学参议院成员必须拥有研究生或更高的学位,负责选举产生大学校长和英国下议院剑桥大学选区的成员,直至1950年这一规定被废除。在1926年以前,参议院是大学的行政部门,履行现在摄政院的职责。
大学摄政院是大学现在的行政部门,成员包括大学校长、高级管家、副高级管家、大学代表和来自大学和学院的高级成员。
议会和理事会
大学议会是大学政策制定和执行机构,定期要向摄政院汇报,并监督制衡摄政院的权利职能。大学议会有权向摄政院报告大学普遍关注的问题,并通过大学官方杂志将问题公布。自从2005年1月,大学议会两位校外成员,2008年3月摄政院投票将议会校外成员增加至四位,并于2008年7月得到女王批准。
大学理事会负责大学的学术和教学工作,由议会负责管理。理事会同时管理大学不同科系的理事会,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学的不同部门都由中央行政机构管理和监督。
科系
剑桥大学现有超过150所科系和研究机构,科系的成员通常也是一所或多所学院的成员,通常负责大学的学术和研究工作。
大学的科系和研究机构被组合为六所主要的科系,每个主要科系由许多科系和研究机构组成,并拥有一个议会负责监督不同机构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剑桥大学六所主要的科系是:
艺术和人文
生物科学(包括兽医医药)
临床医学
人文和社会科学
物理科学
技术
除此之外,剑桥大学的一些机构也负责大学的教学和研究,这包括剑桥大学考试委员会、剑桥大学出版社和大学图书馆。
[编辑本段]课程设置
一般来说,英国的学制要比美国的短。剑桥大学[1]的本科生一般是三到四年。上完三年,就可得到学士学位;上完四年,下来就是硕士(MA);如果三年拿到学士学位后就参加工作,一年以后也可以在工作岗位上再交论文,直接申请硕士学位。所以严格说来,剑桥大学没有真正的硕士,硕士学位只是一个过渡。副博士是剑桥和牛津的一个稍具特色的学位,因专业不同,一般是两年,授课一年,论文一年,(经济系为一年的课程加论文)。如果课程的考试成绩(一般是四门课)超过65分,就可直接转为博士,再读两年就可获得博士学位。副博士和硕士的区别有三个:其一,副博士的一年或两年时间是可以计算到博士的时间,而从硕士直读博士,是至少需要三年时间;其二,如果你的最终成绩在65分以上,学校可以为你提供开放的时间,在有效时间内(如两年),你随时可去上学,再继续你的博士学业;其三,剑桥规定,如果你拿到副博士学位后,工作满一定年限,你也可直接提交申请博士学位的论文,学校根据你的论文质量和工作业绩,可授你博士学位,而硕士则无此殊荣。但由此途径得到博士学位是不太容易的。
[编辑本段]专业设置
建筑和艺术史系;古希腊和罗马语言文学系;神学系;
英语系;现代和中古
语言学系;音乐系;东方系;经济系;教育系;历史系;法律系;
哲学系;社会和政治科学系;地球科学地理系;工程系;数学系;物理
化学系;考古和
人类学系;医药医学系;计算机科学技术;土地经济系;管理系;生物系;
心理学
[编辑本段]学校历史
12世纪,圣芳济修士、黑袍修士和卡莫修士,来到这片平坦、潮湿的沼泽区定居,剑桥镇由此诞生。
1209年,牛津大学的两名经院派哲学家被控谋杀了一名妓女,牛津市法庭将他们判处绞刑。为了表示抗议,牛津教师们有一段时间停止授课,纷纷离去,其中一部分人来到了剑桥镇。离开,重建,这不是什么不寻常的事;莱比锡大学也是一部分人从布拉格大学分裂出来后创建的。可为什么将这所大学建在剑桥,而不是在北汉普顿或斯坦福德呢?它们也是繁华的市镇,也有牛津的大学生住在那里。为什么不是在伦敦呢?或在一座林肯这样的主教座堂城市呢?当时那里已经有一所主教教堂学校了。
尽管在剑桥创建大学的情况模糊不清,根据记载:面对怀疑的市民,一群教师和大学生成功地争取到了王室和教会的保护,这是不稳定时代的基本条件。最迟1225年左右,剑桥的教师们就从他们当中选出了一位校长,他的权力得到了亨利三世国王的批准,大学的自主管理就由此而来。不久之后,1233年,格雷戈尔九世教皇也批准了,这种教会特权牛津直到1254年才享受到,说起这一点,剑桥的大学档案员伊丽莎白·丽德哈姆-格林洋洋自得(“剑桥经常后于牛津起步但总是先于牛津完成。”)然而,更重要的是,亨利希三世及其继承人的法令确保了这两所大学的垄断地位。一直到19世纪,整整六百年,牛津和剑桥都是英国仅有的大学。欧洲其它地方没有哪里有这种垄断的。
跟牛津一样,剑桥的这所大学一开始也没有自己的房子。他们在租来的房子里讲课和生活,哪里有地方就在哪里。大学生们从一开始就住在旅舍(hostel)里,由店主负责监督。1280年,在这种私人旅舍被有着自己的校舍和捐款的学院取代之前,全城已经有34家这种大学生公寓了,捐款能保证学院的持久性和独立性。
1284年,艾利修道院的休·德·巴尔夏姆主教创办了剑桥的第一所学院,彼得豪斯学院。直到学院章程它依照的都是比牛津的它早20年的主教学院、默顿学院的模式。彼得豪斯学院设有一位院长和十四名院士,两位大长老负责每天的礼拜,两名财务主任负责
财务管理,一位募捐负责人,能付得起钱的时候就还请有一名门房。除去二、三名贫困学,这是一个获得学位者的群体,一个高级大学生机构,按照的是巴黎索邦学院的模式。直到爱德华二世创建的国王学院,才在14世纪初期形成了指导性方案:以学院作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集体。人们称那些学生为国王的孩子们,他们确实还是孩子,入学年龄:14岁左右。
当时上大学的都有些什么人呢?首先,主要是小地主和城市的上层社会将他们的儿子们送来剑桥,贵族和乡绅比较少。中世纪早期学生的生活环境像修道院一样严厉、贫穷。经常是只有神学博士,即获得博士学位的神学家,有权得到一个自己的房间。其他的所有院士都跟一组大学生同居一室――圣约翰学院规定:“一张床上不超过二人,除非他们不满14岁。”清晨和晚上必须做礼拜,坐在简陋冰冷、地面铺着干草的教室里听讲座、进行辩论。没有体育活动和有组织的业余时间。唯一的调剂:城里的小酒馆和夫人们。早在1342年就有人对大学生和大学教师们时兴的越轨表示不满了:“光头本是他们的地位的标志,他们蔑视这一标志,女人似地将头发长长地披在肩头,或者烫成卷发、涂脂抹粉(……)他们穿毛领长袍、红绿色格子的鞋,围很长的真丝围巾,他们手指上戴着戒指,腰缠又宽又贵、嵌有人物和黄金的腰带,腰带上挂着剑似的刀子。”
当时一学年就分成三学期了。和中世纪所有的欧洲大学一样,在剑桥,基本课程设有七门“文科”, 人们也称它们是“不能谋生的艺术”:老一套的语法、
逻辑学和修辞学三学,然后是算术、音乐、
天文学和几何学四学,另有三门哲学:玄学、道德哲学和自然哲学。七年学习后,谁通过了文科考试,就成了文科硕士,有权授课。可是,如果有谁想成为
法学、医学或神学博士,在王室或教会发展,他们就得再熬过十年――整整十七年,没有分文助学金。
牛桥毕业生从前就有最理想的就业机会。尤其是在1348/49年的那场夺走了英国近三分之一人口的瘟疫之后,对受过良好教育的牧师、管理人员、法学家、医生的需求增加了。1370年前后剑桥共有八所学院,大约20多家旅舍。整个大学有将近700人,不及今天的一个女王学院的多。直到15世纪,牛津的这位穷表弟才具有了跟他的老伙伴同样大的规模,虽然影响还不及它。
中世纪的学院也是灵魂得救的保障措施,它们有还愿教堂,必须长期在那里为他们的资助人做弥撒。创办一所学院被视为宗教行为,就像捐资修建一座修道院或一幅祭坛画一样。剑桥早期的学院创建人绝对不只是教会人员。也包括国王和他们的女人,像伊丽莎白·德·克莱尔和彭布罗克伯爵夫人这样的上层贵族的太太,国家官员、商人,主教相当少。基督圣体学院的监护人最为特殊,它是剑桥(和牛津)唯一一座由城市的两个行会共同创办的学院,1352年――30年后,市民们险些又将它毁掉。
在中世纪的大学城市里,“市镇”和“学院”之间的摩擦算不上什么了不起的大事。早在1231年,亨利三世国王就代表大学生们向剑桥市长抱怨房租太高了。反过来,市民们又对大学的各种特权不满,从对酒馆营业执照的监督到自己享有审判权,这是13世纪以来所有的英国君主即位时答应这两所大学的――这一形式一直持续到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统治时。愤怒积聚起来,1381年农民暴动袭击了剑桥。暴民们在市长的率领下抢掠了大学生宿舍、学院和圣玛丽学院里的大学
保险箱。文献被毁,文件和图书被堆在市场上烧掉了:“不要牧师们教书,不要!”
城市必须为1381年的骚乱做出痛苦的赔偿。国王重新加强了大学的地位。它后来还监督剑桥镇的度量衡、秤砣和生活用品价格。它甚至检查城市市民的业余活动,足球和演戏、斗鸡和斗熊。直到1856年议会颁布了一项法令,大学才失去了它的监督城市的集市和年市、颁发酒馆营业执照和自行判决的权利。但它一直将它的不让学生们受到最危险的诱惑的古老权利保持到1894年,即批准逮捕妓女和演戏的权利。直到1974年,大学在市议会里都有四名自己的代表。直到21世纪初,布莱尔政府才成功地剥夺了剑桥大学最后的特权,该特权可以追溯到理查德二世1382年的一封文件:颁发葡萄酒许可证的权利。
使中世纪的城市形象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兴建学院,最激怒市民的莫过于大学地皮的扩张。当您坐在国王学院前的矮墙上时,您就很容易想象:墙后的草地上曾经密密麻麻地盖着一排排房屋,一条条胡同通向河流,那座著名礼拜堂所在的宽敞庭院和草地曾经是一个完整的城区――1441年,亨利六世国王虚荣地兴建学院,将它拆除了,平整了。那里曾经坐落着数百座手工业者的住房和商店,沿着曾经的米尔恩街分布,一条跟河流平行的主要街道,只能从它的剩余部份辨认出它的走向来:北起三一胡同,南至今天的女王胡同。那是一场模范性的城市改造,或许已经有了炒地皮,无论如何是一场彻底转变结构的开始。河畔的手工业区变成了校园,欧洲最漂亮的学院公园之一,后园。
这期间大学建起了它的第一幢自己的大楼,有课堂、会议室、图书馆和管理大楼的老学堂(1350年-1475年)。别的学院都围绕着这个学院核心:克莱尔学院、三一学堂、冈维尔学堂。剑河边的仓库、造船厂和码头也渐渐地消失了。1500年前后,剑桥有十几所学院,大多数位于高街和剑河之间,南起已经位于城墙外的特兰平顿门旁的彼得豪斯学院,北至后来的三一学院和圣约翰学院的所在地。这一发展很明显:大学在城市西区扩张,东区仍然以town(市民)为主,而不是gown(学袍)。
人文主义思想也随着印刷术传播开来。欧洲这场古典精神的伟大复兴运动最杰出的代表是来自鹿特丹的伊拉斯谟。伊拉斯谟来到剑桥。他来了,咒骂这里的气候、走了味的啤酒、差劲的抄写员,实际上是对一切都不满,断断续续地呆了近三年。从1511年到1514年他住在女王学院,教授神学和
希腊语,写作,
翻译,出书,通信,有着无人能及的旺盛精力和优雅文风。伊拉斯谟对于剑桥不仅仅是一名布道者。原始资料研究取代了中世纪的经院哲学。重心从神学转到了雄辩术,从培养牧师转到了培养有学问的国家栋梁。从此以后,古代语言和文学在英国大学的教学课程里长期占有重要地位。剑桥人文主义者对希腊语和希伯莱语的兴趣带来了圣经和古代宗教著作的校勘版本。这里也是改革的温床。
将伊拉谟斯召来剑桥的那人是他的朋友约翰·费希尔,他在这一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他是女王学院的院长,罗切斯特主教,担任大学校长30年,是一位学者和影响巨大的组织者,而且还是亨利七世的母亲玛格丽特·博福特夫人的忏悔神父。这位虔诚的院长不是建议她将财产捐给威斯敏斯特修道院,而是建议她将她的灵魂的救赎和剑桥联系在一起:先是捐助一个神学教授席位(1502年),剑桥最早的教师职位,然后是一所学院,基督学院(1505年),身后又捐建了第二所学院,圣约翰学院(1511年)。亨利七世完成国王教堂也要归功于约翰·费希尔的参与。巨额的捐助,学生人数的增加,人道主义的教学计划,这一切都使剑桥大学在几年内上升为一所欧洲级别的大学,首先是和牛津处于同等水平。约翰·费希尔是位改革家,但他信奉正教。他将温和的伊拉斯谟召来了剑桥,让人公开焚烧马丁·路德的作品。到头来他自己站在了断头台上。他的对手中包括一位耶稣学院从前的院士,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克兰默。他提醒亨利希八世国王,说剑桥的神学家们同意对棘手的教会权益的决定权做出有利于他的解释。在威胁性的强迫之下,大学同意了,但大学校长不同意。1535年,约翰·菲希尔被当作大叛徒处决了,400年后他又被奉为圣徒。
和较为保守的牛津不同的是,剑桥的教师们愿意接受路德的新教学说。他们于1521年聚集在国王学院的白马酒馆,讨论从德国传来的这一新理论。人们称这一同情者的团体“小德国”(Little Germany)。要不是它们的酒馆早就被拆除了的话,我们肯定会在那里读到这样的牌子:“英国新教的先驱者们曾经在此喝酒。”休·拉蒂默、托马斯·克拉默、迈尔斯·科弗代尔、马修·帕克、威廉·廷代尔――作为圣经译者、主教和大主教,“小德国”的这些朋友们为在英国传播宗教改革做出了决定性贡献。两本书起的作用特别大,廷代尔的《圣经》和克拉默的礼拜书《公祷书》。
亨利希八世本人从来没有对剑桥产生过特别的兴趣,却向大学捐赠了五个王家教授席位,这属于时代和它的火焰式国王的自相矛盾。在这个突破的时代,王室需要牛津和剑桥充当可靠的管理人、法学家和牧师的储备室,充当政府的学院支柱。因此,亨利希八世本人最终于1546创办了一所学院,将两座较老的学院合并成一座规模更大、超过了迄今所有学院的新学院,三一学院,这不仅仅是贵族自由的标志。至今它仍是剑桥唯一的一所不由院士选举、而由王室根据首相的提议任命院长的学院。
1553年,亨利希的女儿、信奉天主教的玛丽亚·都铎登上了英国的王座。异教徒委员会成立起来了,学院院长都被撤职了。剑桥的三位革命先驱,克拉默、拉蒂默和里德利,都被烧死在牛津的火刑堆上。一些新教徒逃去了大陆上,有一些入土后也得不到安宁。1556年2月6日,新教神学家马丁·比塞和保罗·法基尔斯的尸体被挖出,他们的棺材被用链子缚在桩子上,抬到剑桥的集市广场上焚毁了,好像它们是异教的复辟者似的。
女王伊丽莎白一世信奉新教,在她的统治下,大学渐渐得到了巩固,这次王位更替影响深远。人们继续激烈地争论圣经和教会的权威性。承认英国国教的宣誓使许多人陷进了一场良心纠纷、无论是天主教徒还是完全忠于伊丽莎白一世的清教徒都一样。这位“处女女王”引进了院士必须独身的戒律,只有院长例外。从1570年起,这一禁止结婚的命令就被纳入了大学的规定――正式地直到1861年。创建了新的学院。埃曼努尔学院(1584年)和悉尼·苏塞克斯学院(1596年),两个学院都旨在促进新教,为了显示它们和信奉天主教的历史决裂,两座礼拜堂最初都是坐南朝北,而不是坐西朝东。
伊丽莎白一世只来过剑桥一回,那是在1564年夏天,她更喜欢“亲爱的牛津”,并且资助它。可在她长时间的统治期间,剑桥大学前所未有、以后也再没有这样接近过王位和权力。她的大臣,伯利男爵威廉·塞西尔,在他的母校担任校长近四十年。剑桥的毕业生相继担任坎特伯雷大主教,任职于国家和教会的高级部门。
随着宗教上的稳固,大学生的人数也从1570年的1630名上升到1620年的3000名左右。现在,也有越来越多的“绅士”――下等贵族的儿子们前来就读了。当时形成了三类大学生:贵人(noblemen),他们支付昂贵的学习费用,不用考试就能拿到学位,作为fellow commoner和院士同桌用餐,这是他们的许多特权之一;公寓生(pensioners),来自中等阶层的大学生,他们支付住宿和学习费用,但少一些;最后是sizar们,来自贫困家庭的助学金领取者,免除了费用,但必须在学院里从事服务。大学的三种社会等级的教育基础是16/17世纪发展形成的导师制,同时也是学院经济的一部份。年轻院士靠当导师维持生活。
数百年来,剑桥城只是这所大学的后花园,是廉价劳动力仓库。早在1954年,爱尔兰剧作家肖恩·奥卡西访问过剑桥后就写道:“这座城市挤在、弯弯曲曲地紧挨在学院建筑的周围,给人的印象像是一个没落的小伙子想期望一位富亲戚赐给他一个工作。”学院越扩张,它们对门卫、校役、清洁女工和匠人的需求量就越大。城市仍然相当小――1801年首次人口普查时,居民人数才不足9000人――是繁华农业经济中心的一个小镇。这里住着农民、石匠、啤酒酿造工人、裁缝、鞋匠、商人。城里没有大房子,有钱人住在周围的庄园上。但是,全国各地的客人、伦敦的马车、大陆的商人,他们每年都要来剑桥一次:在九月份,来赶斯图尔桥年市。
斯图亚特王朝的国王们更喜欢牛津;他们将剑桥当作前往新集市赛马时中途休息的地方。当詹姆斯一世1614年留宿三一学院时,整个学院里禁止吸烟,因为众所周知,这位国王厌恶吸烟。为了供他消遣,教师们安排了一场哲学戏,一场有关剑桥大学“狗们是否进行三段论”问题的辩论
表演。最后得出结论,狗不能思维。那位君主听后说,他的狗是例外。教师们钻牛角尖地高声附和。毫无疑问,剑桥是一个精神活跃的地方,充满神学和政治的辩论,获益匪浅的不光是年轻的弥尔顿。在悉尼·苏塞克斯学院,学生奥利弗·克伦威尔接触到了加尔文教的思想,1640年他以一票的优势代表剑桥被选进了议会――“那唯一的一票既毁了教会也毁了王国。”圣约翰学院的院士、诗人约翰·克利夫兰议论道。和城市不同的是,内战爆发时,大学继续忠于王室。1643年克伦威尔返回来,将学院变成了军营,将剑桥变成了东英吉利议会运动的司令部。大多数院长丢掉了他们的官职,有一半院士,共200多人,被解雇了;有些逃去了查尔斯一世驻陛的牛津。威廉·道辛受议会委托,想毁掉学院里从改革中幸存下来的一切:天使、圣像、各种显示罗马教皇权力的东西。不管这位塑像破坏者做得有多野蛮,他也反映了克伦威尔的许多同时代人极其虔诚。
以上就是苏州大学校园内有哪些地标性建筑?全部内容,更多相关信息,敬请关注一一教育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一一教育网:
www.glyydyj.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