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怎么样?相关内容,小编在这里做了整理,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中山大学怎么样?信息,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本文目录一览:

简介: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各具风格,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中山大学是一所具有优良办学传统的名牌大学。1924年,由世纪伟人孙中山先生亲手创办,并亲笔题写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原名国立广东大学,1926年,为纪念中山先生,改名为国立中山大学。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山大学设有文、理、法、工、农、医、师范等7个学院。1935年学校设立研究院,开始招收研究生。五十年代,全国高校院系调整,中山大学成为一所以文理科为基础的综合性大学。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山大学一直是全国重点大学之一,也是我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建立首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的单位之一。2000年9月,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在珠海市唐家湾建成,为新世纪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合并,强强联合,组成新的中山大学,学科设置更加齐全,办学力量更为壮大。 中山医科大学前身之一为博济医学堂,成立于1866年,是我国最早设立的西医学府,孙中山先生曾在此学医并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博济医学堂发展成为岭南大学医学院。1953年,中山大学医学院、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成立华南医学院,1954年广东光华医学院并入。学校先后改名为
广州医学院、中山医学院,1985年,改名为中山医科大学,并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院医科大学,在医学遗传学、眼科学、肿瘤学、寄生虫学、内科肾脏病学、器官移植、传染性肝病、
生物医学工程及分子医学等方面成绩显著。 中山大学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和深厚的学术传统,学校的历史是和一批大师级的教授、学者联系在一起的。自建校以来,学校不断延揽名师,鲁迅、郭沫若、冯友兰、傅斯年、赵元任、顾颉刚、周谷城、俞平伯、陈寅恪、岑仲勉、姜立夫等蜚声海内外的专家学者都曾执教于中山大学。柯麟、梁伯强、谢志光、陈心陶、陈耀真、秦光煜、林树模、周寿恺、钟世藩、毛文书、陈国祯等著名医学专家曾执教于中山医科大学。大师们言传身教,严谨治学的科学作风和开创学术新领域的勇气给中山大学这座科学殿堂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莘莘学子。 中山大学是一所涵盖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工学、医学、
药学和
管理科学等在内的综合性大学,是中国的文化和学术在南方的一个重镇。全校设有36个学院(直属系), 98个本科专业,其中有19个本科专业是国家特色专业,拥有
哲学、中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数学、
物理学、
化学、生物学等7个国家级基础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以及生命科学与技术1个国家级人才培养基地,学校还拥有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和中国的第一个大学生体育训练基地。研究生教育方面,全校拥有2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8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251个,还有专业学位点23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3个,国家级重点学科25个和广东省重点学科34个。 中山大学师资力量雄厚。全校共有教职工近13000人,具有高级职称者3000多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000多人。教师队伍中各类学科人才辈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0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人。 中山大学拥有水平先进、设施完善的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目前,学校有4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重点学科专业实验室,1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8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6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3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以及15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 中山大学有着强大的医疗资源,拥有全国高校中规模最大的附属医院系统。全校共有附属第一医院、附属第二医院(孙逸仙纪念医院)、附属第三医院、附属第五医院(珠海医院)、附属第六医院(附属胃肠肛门医院)等5所附属综合性医院,以及中山眼科中心(含眼科医院)、肿瘤防治中心(含肿瘤医院)、光华口腔医院等3个专科医院。 中山大学图书馆总建筑面积达11万余平方米,位居全国高校首位,是教育部高教文献保障体系华南地区中心,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体系的7个中心之一。馆内藏书529.63万册,除了提供传统的书刊借阅服务,还有互联网信息浏览、光盘数据库检索、网络数据库检索等多种形式的电子信息服务,为师生员工迅速有效地利用电子资源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中山大学四个校区均建立了规模可观的校园网,四个校区之间的连接速率已达到千兆,在教学楼、办公楼、学生宿舍、教工住宅之间实现了光缆连接,校园网的规模、用户数位居华南地区高校前列,是国内高校中网络铺设面最广、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出口速率最高的校园网之一,为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 中山大学依托广东,毗邻港澳,对外学术交流活跃。迄今为止,学校已与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100多所著名大学、学术机构和团体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并与其中的40多所签署了交流协议,其中包括7所学校的校际本科生交换协议,根据协议,我校全日制本科学生在读期间,均可申请前往这些大学进行半年到一年的学习。 中山大学现有本科生30000多人,博士研究生4000多人,硕士研究生9000多人,在职攻读硕士学位5000多人,外国留学生近1500人。 中山大学历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校园文化素以“开放性、包容性、多样性”在全国高校中独树一帜。宽松自主的氛围使得各级学生会和220多个学生社团充分发挥创意、尽情施展才华,营造了品位高雅、青春动感的校园生活。暑假“三下乡”活动、中外优秀文化讲座、医学人文讲座、艺术与人生讲坛、
科技艺术节、维纳斯歌手大赛、“挑战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学生创意基金等几十个品牌活动已经成为中大学子彰显个性、拓展素质、提升自我的大舞台。 中山大学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结出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中大学子频频参加国内外各类比赛,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2002年,获亚洲创业计划大赛会场冠军,并囊括所有单项冠军。继2002年我校学生辩论队获全国大专辩论赛冠军之后,2003年代表中国参加国际大专辩论赛获得冠军。2004年,我校代表队在第四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中获总决赛银奖,在葡萄牙举行的21届国际企业管理挑战赛(GMC)世界总决赛中我校管理学院暴风雪队获得世界总决赛冠军。2005年,获得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一等奖。2006年,我校Blackstone团队在 “IBM杯”中国高校SOA应用大赛中力夺冠军;我校学生获香港举行的第四届投资策划ACCA大学生公开赛冠军。2007年,我校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叶泉志同学因在业余天文搜索与观测中发现不少小行星而获得由国际行星协会公布的苏梅克近地天体奖;近几年来我校还连续获得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和数学建模美国赛一等奖;我校两支参赛队荣获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本科组全国一等奖;我校学生荣获第十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2008年,我校P&T团队获得“IBM杯”全国大学生SOA业务流程建模竞赛决赛大中华区总冠军;在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ACM/ICPC)全球总决赛中,我校一直是中国六所传统强校之一,共10次冲出亚洲走向世界,在第27届ACM国际大学生计算机程序设计大赛银奖,在第28届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总决赛中获铜奖,成为大陆当年唯一获得奖牌的高校,在第30届竞赛中,出线资格队数在亚洲大学居第二,在第32届全球总决赛再创佳绩;我校作品IQ小博网获第六届“挑战杯”瓮福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银奖;我校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罗鑫同学获选赴德参加第58届诺贝尔奖得主大会;我校传播与设计学院樊瑾同学以总分第二的成绩入选中国大学生北极(斯瓦尔巴德)考察队;等等。 建校80余年来,中山大学为社会输送各类英才十余万人,校友遍及海内外,已成为了社会各界的中坚力量。在当前人才竞争激烈的环境下,以“综合素质高、发展后劲大”著称的中大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据统计,近年来,我校毕业生进入世界500强企业、全国知名企业、各大医院、政府机关、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出国、升学深造的毕业生人数始终保持在毕业生总人数的80%以上。随着粤港澳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南中国经济圈的崛起必将为中大学子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校研究生就业情况保持稳定,就业满意度高。2006至2008年,我校毕业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5%左右,高等院校、医疗卫生系统、公务员系统、国有重点企业等成为我校毕业研究生的主要择业对象。 中山大学位于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省。现有四个校区,总面积达6.17平方公里,分别座落在珠江之畔、南海之滨。广州南校区占地1.17平方公里,北校区占地0.39平方公里,广州东校区占地1.13平方公里,珠海校区占地3.48平方公里。各校区树木葱笼,绿草如茵,景色秀丽,均是陶冶情操、读书治学的胜境。
注册资本:111423万人民币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清远校区挺好的,岭南清远校区地址在广东岭南大学东路,周围环境很不错,去市区也很方便,女生去那边读比较安全。
学校注重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学院内涵与特色发展。主要成效体现在:
一是打造“一体两翼”专业规划布局。努力将我校逐步建设成为全省以医药与健康专业特色发展的民办高职院校。
二是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改革。以药学、模具设计与制造、软件技术、动漫设计四个省重点专业及专业群建设项目为龙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重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生参加校外各类技能竞赛,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00余项,其中国际奖项、全国奖80余项;成功申报专利30余项。
以上内容参考: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清远校区官网
一一教育网

近代的“中国大学”现在还有吗?改名了?
一一教育网(https://www.glyydyj.com)小编还为大家带来近代的“中国大学”现在还有吗?改名了?的相关内容。
1895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堂诞生,1898年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综合大学京师大学堂诞生,1920年前后产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综合大学
东南大学,此为早期中国现代大学发展的三个里程碑。此后
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等相继发展为中国早期高水平的现代国立大学。
人类的知识总是逐步深入分类发展,如由人文而后理学,由哲学而后科学,高等教育的轨迹同样如此。总体而言,中国的古代大学重人学,而西方的古代大学在自然之学方面走得更远。中国古代的高等教育,先秦传授诗书礼乐。汉后千余年官立的古代大学传讲正统儒学与古代经典,培养治政之才。民间私学书院,讲经辩学修身。西方早期的古代学园,传授知识,培养治政与通晓哲学之才。到中世纪,随着商业的发展,城市的兴起,大学也培养服务各种专业活动的人才,并在自然科学领域逐步有了突破。随着近代社会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分科教育逐步确立。研究型大学建立以后,更是极大地推动着社会科技的发展。近代中国在与列强的战争失败之后,兴国革新之举骤起,军事兴国、教育兴国、工业兴国、科学兴国等等。高等教育方面,初期创办
翻译介绍西方科学技术和通晓洋务的外语学堂、直接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以及其他各种专门技术的专科学堂。尔后,教育界逐步认识到,一国之兴,根本仰赖于国民素质,师范学堂受到重视和发展。再后,中国自己的现代大学孕育发展起来。
此中国大学入门,意在认识大学和中国的大学,特别通过对中国的顶尖大学、中国各个时期高等教育和最佳大学与典范大学的考察,来认识大学与高等教育的现状和轨迹。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洋务运动兴起,西学渐入,出现了许多新式学堂。这一时期创办的新式学堂,以外语学堂和军事学堂为主,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马尾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武汉湖北武备学堂、南京江南水师学堂等等。与民国时期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和黄埔军校两大军校从政治战术入手不同,早期的军事学堂主要从工程技术入手。此外,也出现了其他类型的学堂,如上海电报学堂、南京路矿学堂、湖北自强学堂、天津中西学堂、唐山路矿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四川中西学堂、湖南时务学堂、南京江南高等学堂等等。此外,西方教会也在中国创办学堂,这一时期为主要教授外语和宗教及其他西学的书院,如山东的广文书院、武汉的文华书院、上海的圣约翰书院、苏州的中西书院、广州的格致书院、北京和南京的汇文书院等等。同时,中国的近代书院也开始创教西学。
1895年中国在甲午海战中惨败日本后,变法之声顿起。当年,天津中西学堂改办为北洋大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诞生。1898年戊戌变法,京师大学堂成立,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大学和综合大学。1902年新颁钦定学堂章程,时设京师、北洋、山西三所国立大学堂,并先后创立南京两江、武昌两湖、广州两广、北京京师四大优级师范学堂。全国官私均兴起了办学高潮。在推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方面,上海南洋公学、清华留学预备学校、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先后成为早期的三大留学预备学校。
这时期的许多新式学堂,或者书院,培养了众多近代人才,如湖南时务学堂、上海南洋公学、唐山路矿学堂等等,成绩都很显著。1912年以前中国早期的高等学校,北洋大学堂和京师大学堂为最重要的两所,而京师大学堂也是当时全国的最高学府。
北洋大学堂的前身是盛宣怀于1895年创办的天津中西学堂,1895年改为北洋大学堂,1903年改名为北洋大学。主要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早期首设
土木工程、采矿、冶金等门,学制四年,为中国近代工程学科的鼻祖,是我国近代最早的一所工科大学。后几经变革,1929年后改名为国立北洋工学院,抗战时参与组建西安临时大学、国立西北工学院,直至1942年恢复国立北洋工学院。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立北洋大学正式在天津复校。1951年,北洋大学与河北工学院合并,定名为
天津大学。
1898年京师大学堂在戊戌变法中应运而生,为当时的最高学府,兼为大学堂和全国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孙家鼐任管学大臣。义和团事变中被毁,由张百熙重办。后与教育
行政管理职能分离,独立成校。1912年京师大学改名为
北京大学,严复为首任校长。1916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提倡民主、科学,反对旧思想、旧礼教;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北京大学迅速发展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佳大学。北京大学不仅是当时的国学中心,更是全国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心。发起五四运动,彰显北大关心国运的一贯风范。创立中文系、历史系、哲学系、经济系、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地质系等等,为中国大学最早开办。北京大学虽在以后的岁月里历经变革,但终究一脉相承,北大自由民主的精神和显赫声望延续长存。
从北洋大学堂到今天的天津大学,从京师大学堂到今天的北京大学,仅百余年里,仔细考察,经过的繁复变化如沧海桑田。其他的大学也多是如此,这样的历史无声地诉说着中国百余年来经历的无数磨难与曲折。尽管如此,宝贵的传统和精神得以追认和发扬。
1912年,战乱导致教育凋谢,当年新立中华民国。国立京师大学易名为国立北京大学。不久全国划分为六大学区,于六大学区设南京、北京、广东、武昌、成都、沈阳六大高等师范学校。不久,掀起高师改大运动,1920年前后,南京、广东、武昌、成都、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分别改建国立东南、广东、武汉、四川、
东北大学。唯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坚守传统,仅改名为
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学校1928年改建为国立清华大学,由外交部移至教育部管辖。这一时期,中国的大学出现了最早的黄金时代。
1910年代中后期,六大高师兴起,尤以南京高师最为显著,时称南方最高学府,和北方的北京大学并号“北大南高”。1920年代高师演变而来的国立大学走向巅峰。尤其南高组建的国立东南大学成为当时全国的最佳大学。1920年代中后期国立东南大学衰落,师资纷纷北上国立清华大学,1920年代中后期国立清华大学兴起,成为新的全国最佳大学。
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师范大学、
四川大学、东北大学也在此时期进一步奠定了在教育界的地位。这一时期的著名大学,还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
山西大学等。尤其国立北京大学,继京师大学堂之势,民国初年俨然依旧为全国的最高学府。如美国学者威尔森在英国剑桥大学著书中所述,1920年代的中国大学,著名的是“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北洋大学、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
南高东大和清华大学是这十多年期间兴起的最耀眼的两所高等学校。
国立南京高等师范学校1915年在1902年创建的清朝遗老李瑞清曾任校长的两江师范学堂旧址建立,江谦为首任校长。1920年南高组建国立东南大学,时任南高校长的郭秉文兼首任校长。东南大学以后更名为中央大学、
南京大学。当时的南高东大,开创了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发祥地、大本营,更为学衡起源,人文社会科学的中心,也是中外学术文化交流的中心,声誉鹊起,更受世界关注。为中国众多学科的鼻祖,如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气象系、航空系、体育系、艺术系、
工商管理系、
会计系、金融理财系、国际贸易系等等。南高、东大、中大而后南大,一脉相承,南京大学今日的名望和文理诸科的繁盛,实奠基于此。在国内首先实行学分制、选科制、教学法等。发展成为一所真正的现代大学。北京大学史学教授梁和钧在其《记北大(东大附)》一文中有评论:“东大所设文史地部、数理化部、……皆极整齐”,“北大以文史哲著称,东大以科学名世,然东大文史哲教授,实在不亚于北大”。著名教育家司徒雷登以其为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上的国立大学,在其回忆录《中国五十年》中说曾经有这样的评论,“东南大学是第一所现代国立高等大学,在当时也自然是最好的大学”。
清华大学始于1911年庚款兴学而创立的清华学堂,初期为留美预备学堂。1925年清华学校设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组建为国立清华大学,罗家伦为首任校长,1931年起梅贻琦任校长。当时的清华大学迅速发展起来,到1930年前后,成为全国最高水平的的大学。国学有四大导师。数学、物理直逼世界一流水平,叶企孙、吴有训、赵忠尧、萨本栋、任之恭、周培源、熊庆来、孙光远、冯康、华罗庚,名师济济,一些甚至闻名世界。从此奠基了清华大学的声望和顶尖学府的地位。
1927年,北伐战争逐步胜利。国民政府纪念先总理孙中山,于依次捷占的四大古城建设四大国立中山大学;在广州、武汉、南京分别以原国立广东大学、国立武昌大学、国立东南大学为基础改建;在杭州则以浙江工业专门学校和浙江农业专门学校为基础创办。稍后,全国实行大学区制,1927年10月建立中华民国大学院,全国依原划定省份,定名若干大学区,以所在省份及特别区之名命名。首先在江苏、浙江两省试行。南京的第四中山大学改名为
江苏大学,因遭全校师生反对并请求更名国立南京大学,旋即定名国立中央大学。杭州的第三中山大学改名为浙江大学,后定名国立浙江大学。并接收省政府教育厅行政职权。广州的第一中山大学改名为中山大学,武汉的第二中山大学改名为武汉大学。大学区制在全国特别是江苏受到强烈反对,遂于1929年全国停办。这两三年的战乱和政府对大学的组改,使高等教育元气大伤。稍后复兴。至1937年,大学一派繁荣景象。
1930年代早期的全国最佳大学,无疑为国立清华大学。国立中央大学自1920年代国立东南大学时期衰落以来,一直处于低谷,直到1932年罗家伦出任校长,才得到恢复发展,到1930年代中期,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最高学府。这一时期的顶尖大学,还有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中山大学、交通大学等。
交通大学是继北洋大学之后兴起的第二所著名工科大学,也是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大学之一。交通大学在二三十年代发展起来,至今演化成多所大学,可以分为三条主线:1896年设立的上海南洋公学,曾命名南洋大学、交通大学上海学校、第一交通大学等等,演化至1959年分为
上海交通大学和
西安交通大学;1896年设立的山海关北洋铁路学堂,曾命名唐山路矿学堂、交通大学唐山学校、唐山交通大学、第二交通大学、唐山工学院,唐山铁道学院等等,现演变为
西南交通大学。1909年设立的北京铁路管理传习所,曾命名交通大学北京学校、第三交通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等等,现演变为
北京交通大学。曾经统一为国立交通大学、中国交通大学。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次年,铁道部次长黎照寰任交通大学校长,从此时到抗战爆发前的1936年,为交通大学最黄金的时代。设有土木工程学院、
机械工程学院、电机工程学院以及辅助的文理系科。本着“求实学,务实业”的精神,交通大学为中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工程技术人才,成为有志于“工业救国”的青年的理想之选。
1937年,抗日之战全线爆发,神州全面国难,东部与中部大学相继被迫西迁。国立的大学,中央大学迁重庆,浙江大学迁贵州,武汉大学迁乐山,交通大学迁重庆,中山大学颠簸三南,东北大学辗转陕川,
同济大学流落至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
南开大学最后迁昆明组建西南联合大学。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和天津北洋工学院最后迁陕西,与本地学校合并,组建为西北联合大学,不久先后独立出西北工学院、西北
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西北医学院等校,1939年西北联合大学改称国立
西北大学,抗日胜利后,部分师生东返,重建北平师范大学和北洋工学院。私立大学也多内迁。如作为教会大学的齐鲁大学、燕京大学、金陵大学、金陵女子大学西迁四川,云集成都华西坝。大学西迁,促进了西南和西北的教育事业。大学也积极做出调整,支持国家的持久抗战。此一非常国难时期,迁至相对安全的西南地区的大学,尽管仍然冒着日轰炸机的侵扰和战争的威胁,还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这一时期的顶尖大学,除国立中央大学外,还有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校。实际上,尽管困难时期,这三所大学抗战八年所培养的成才人物,可能比其他任何时期都要多,做的研究工作也卓有成效。说明国难并不可怕,奋发图强,国人以自己的毅力,众志成城,终能拼出困境。国立中央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被誉为当时全国的四大名校。全国高招,多数报考四大学,尤其国立中央大学声望之高,三分之二的大学联考考生以该校为第一志愿。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民主风气,是这一时期最壮观的现象。当时,尤其是在后期,尽管一直对外抗战,但是红白两方的内斗并不平静。国立中央大学也是共产党所做工作的重点地方,周恩来、毛泽东均曾来此活动,但是毕竟在蒋介石的眼皮底下,所以并不那么容易。但是,当时的昆明,在与蒋介石一直暗斗不已的云南省主席龙云的保护下,却是一番独特的景象:言论自由、社会政治活动成风。西南联合大学因而成为当时共产党向国民党争取民主斗争的后方堡垒,在1949年后的历史书上留下辉煌一页。
1930年代中后期国立浙江大学的兴起,是这一时期最值得一提的事情之一。
浙江大学1927年在创建于1897年的求是书院的旧址创办,成为当时全国四大中山大学之一,初步奠定了浙大在全国教育格局中的地位。1936年竺可桢出任国立浙江大学校长,延聘师资,尤以竺可桢早期在南高东大文理诸科的校友为众,一时国立浙江大学名师荟萃,成果不凡,以文理为主的多科都有长足发展,尤以数学出众。李约瑟誉为“东方剑桥”。国立浙江大学和国立清华大学都是当时后起的高水平综合大学,而在1952年后皆被拆为工科大学,故后人常以“北清华、南浙大”相称。
1945年,八年抗战胜利,大学纷纷回迁,重新出现一派生机。继而内战爆发。那时比较好的大学,分布在北京、南京、杭州、武汉、上海、广州、天津、成都等全国各大城市。民国时期的大学,虽然不同时期都有政治势力的渗透,但是总体来说,大学治校还是相当的独立,学术也是相当的自由。当时,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浙江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和最高学府国立中央大学一起被称为中国五大名校。国立中山大学、国立交通大学、国立北洋大学、国立
重庆大学、国立四川大学、国立
云南大学、国立东北大学、国立西北大学、国立山西大学、国立
山东大学、国立
河南大学、国立
湖南大学等等以及一些专门大学都相当出色。
1949年前中国最好的大学,除了国立大学,还有教会大学。教会大学前面几乎没有述记。尽管教会大学广被视为殖民渗透的现象,有其副作用的一面,但实际上,当时的教会大学也为中国的教育科技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一般教会大学由早期开办的书院演化而来。圣约翰是较早的一所教会学校,也是早期最优秀的一所。最早改建为大学的是1902年成立的东吴大学。此后十多年中国所有的十多所教会大学大部分相继成立,后起的如金陵、燕京等校都声誉卓著。教会大学的状况,美国加州大学的誉志久野1928年曾对中国的教会大学做过一个评估,分三类,金陵大学排在A类,燕京大学排在B类,其他的教会大学如圣约翰大学、岭南大学、东吴大学、沪江大学、齐鲁大学、华西大学、华中大学、震旦大学、之江大学等校,均属C类,作为中国教会大学的毕业生入读美国大学补修学分的判断标准。教会大学甚至与国立大学不相上下,如金陵大学在南京堪与中央大学媲美,燕京大学在北京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雄,圣约翰大学在上海与交通大学齐驱。教会大学通常术业有专攻,注重某些传统优势学科的发展,所以都富有个性。协和、湘雅、华西、圣约翰的医学,金陵的农学,齐鲁的医学、天文,燕京的国学、新闻,东吴、朝阳的
法学,都办得很出色。还有一些很有特色的著名大学,如单科性的大学协和医学院,如金陵女子大学。事实上,顶尖教会大学的教学质量并不逊于国立大学。这些,皆可为大学的典范,或者都可以找到典范的地方。当然,教会大学的学费普遍较高,那时顶尖的教会大学可以说是贵族大学,资本家、地主、官员、社会名流的子女为多。不像国立大学,无论贫富,只要考上,都能深造。早期的教会大学,必修宗教,做礼拜,授课几乎皆为为外文,教师、教材多来自外国,校政皆由外人控制。1920年代前后轰轰烈烈地掀起了收回教育主权的运动,才逐步改善。这些还衍生出一些本土的的私立大学,如光华大学出自圣约翰,
复旦大学出自震旦。
中国本土的私立大学,即教会以外的私立大学,在民国时期也有所发展。最为突出的,北方当属南开大学,南方当属
厦门大学。私立大学本可以更学学术独立,自由发展。但是,那时的社会并不十分稳定,环境的因素也不成熟。比如,那个时代就业机会不像现在到处都有,毕业就失业,在那个时代是常见的现象,连一些教会大学、国立大学都不能幸免,对民间私立大学更是深受困扰的大问题。那时私立大学生存压力很大,像现在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大学的复旦大学,当时为私立大学,道路曲折,曾经因为经费的压力大量招生,以学费养学校,学生也多是毕业即失业,抱怨四起,最后改为国立,才幸得以生存。民间私立大学的教学质量良莠不齐,许多大学都经费紧张,存活十分艰难,甚至中途破产。以普遍认为那时最好的私立大学南开大学为例,南开校长张伯苓是当时有名的教育家,和总统蒋中正也关系密切,因此,抗战时期得以和北方两所最著名的国立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组建联合大学;而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最后一届的毕业生,校方让其自由选择毕业学校,结果选择北大、清华毕业的皆有数百人,选择南开的仅有数十人。可见私立大学社会地位的悬殊,发展的不容易。这个历史的课题,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我们又再次相遇。
1949年,内战基本结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国立中央大学更名国立南京大学。国立大学取消国立二字。北洋大学更名天津大学。所有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改造为公立大学。1952年,摒弃欧美大学模式,采用苏联模式,编译苏联教材,全国大学进行院系大调整。中国的大学遭到灾难性的打击。以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为代表的许多大学更被调整得面目全非。以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为代表的许多大学被大大削弱。以
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为代表的少数大学在院系调整以后得到一步登天般的空前充实。而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天津大学、中山大学等等都搬离原址。包括教会大学在内的原私立大学几乎全部取消。产生了一些工科性质的学院如大连工学院、东北工学院、南京工学院、华南工学院、华中工学院,以及许多单科性质的专门学院如北京航空学院、北京医学院、
北京农学院、北京
林学院、南京农学院、南京林学院、大连海运学院、华东水利学院、华东化工学院、北京化工学院、北京钢铁学院、北京邮电学院等等。其时,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重庆大学等校实质类似于工科性质的学院。以航空航天为主的西北工大学、以土木建筑为主的同济大学等大学实质类似于专门性质的学院。北京大学、
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
兰州大学等被视作文理综合性大学。1949年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组建
中国人民大学,1953年在哈尔滨创建军事工程学院(后来演变为国防科技大学、
哈尔滨工程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等校),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得重点建设,分别培养干部及理论人才、军事国防技术人才、尖端科技人才。1958年起,部分大学开始取消讲师、助教、副教授、教授学衔,统称教员。1966年,中央认为毕业生考核制度是旧社会的产物,高等学校毕业生不搞毕业设计,不写毕业论文。总体上,1949年以后的三十年,中国的高等教育受到严重摧残,许多人文学科和
社会学科遭到了灭绝。大学被视为纯粹的工具,沦为行政的随属,教学常常不能正常进行,科研更是受到极大冲击。这一时期,一些专门性质的学院、工科性质的学院和部分综合文理大学先后成为重点建设的院校,集中在北京的高校为多,科研取得了一定的发展。
在这漫长的年代里,高等教育已经远远不能和1949年以前相比。和1912年以前大清的帝国统治一样,封闭的集权不可能容忍自由的学术研究。事实上,不仅仅是丧失了大学的精神、职能和机制。譬如,那些工科性质的学院,包括工科大学,和1949年以前的北洋、交大两所工科大学差别很大;单就教学来说,当时的交大和北洋,除了给予学生工程技术的专业教育外,还辅有良好的
人文教育,培养完整的人。譬如,以前的大学有很好的学科交融,这是国内所谓综合大学的文理大学所不具备的。其实,一个学校即使汇集了所有学科,在教学和科研上没有很好的交融,没有赋予学生基本的人文和科学素养,也不过相当于许多专科学校机械的堆砌而已,算不上真正的University综合大学,也培养不出真正的大学生。这些问题一直到今天还在不同程度的延续。后来出现学院改大学,比如华中工学院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南京工学院改名为东南大学,大连工学院改名为
大连理工大学,华南工学院改名为
华南理工大学,结果也是名改实不改,而且易致主次不分,变得大而全,更少特色。同样,现在虽然有很多大学冠以交通大学的名称,却很难找出一所有当年交通大学形神的大学来。不过,那一年代,在一些大学也不乏用心读书者,如当时曾经名师荟萃的中科大、哈工大、复旦、人大等校,到现在也出了不少人才。
以上就是中山大学怎么样?全部内容了,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关注一一教育网。更多相关文章关注一一教育网:
www.glyydyj.com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