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哪些大学有德语专业?
德语专业排名靠前的大学顺序为:
1.
北京外国语大学
2.
北京大学
3.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4.
上海外国语大学
5.
南京大学
6.
同济大学
7.
复旦大学
8.
中山大学
9.
青岛大学
10.
武汉大学
11.
华东师范大学
12. 西安外国语学院
13.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14. 四川外国语学院
从德语专业博士授予权分布来看,能堪称一流的只有北外、北大、上外、南大、同济。
就教学质量来看,在四级统测中拿过全国平均分前几名、个人分数第一的还有武大、复旦、青岛大学。但基本是皇帝轮流做,不进则退,就实力而言与中山大学、广外在同一水平上
从综合来看:
第一:同济的德语品牌并不光是靠一个德语系,光是德语教学一块就还拥有留德预备部、德国研究所、中德学院等部门。从一线教师的数量、留德学习经历、外籍教师质量来看,全国的确没有第二家可以抗衡。
第二:但是在教师质量方面,八九十年代一线教学的“名师”几乎都和北外有些关系。大家只要去翻翻《新汉德词典》编委名单就知道北外实力强大到何等程度,那里面不少教授当年是给周恩来、陈毅做
翻译的!同济是90年代出国热之后才空前繁荣,但是忙于办班的一代人要超越北外一代寒窗高手几乎是不可能。同济去年才刚刚拿到德语专业博士授予权,而北外连博士后都培养出来了!
第三:和“学德语”有些不同的是“研究水平”。这方面看看哪里有博士点大家就心里有数了。虽说“文无第一”,但是要文学研究要挑战北大张玉书,语言要超过北外刘芳本、叶本度,国内暂时还无人敢夸口。有些难以评定的是社科院,那里其实高手云集,但是和专业研究圈子以外的人关系不大。
第四:说到“人才培养”(注意这里不是讲德语培训了)在“争夺人才高地”方面,北大有令人恐怖的优势,能进北大都是高手中的高手,德语专业学生中连文科状元都有,到德国写博士论文都能拿“特优”(summa cum laude)!北外、上外一些学生是在中学就开始在外语学校学德语、然后保送外语学院的,堪称外交部的后院。在争夺生源方面同济根本无力与之抗衡。但是同济胜在人多,在培养工科德语人才方面国内无人能敌。德国总理奖学金也大都花落同济。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复旦大学,生源质量理论上肯定高过同济,但是两年才招一个班(2004年后改了),连上海都没多少人知道复旦有个老牌德语系。招不到好学生,其排名也一再下滑。
在哪里学德语“最好”要看你的水平和目标。
1、如果你准备献身德语研究或成为高级翻译,那么北外是首选。
2、如果你要成为研究方面的“高手”那么最好去北大,当然前提是你有本事考上北大。
3、如果只是为了出国而参加德语班,那么北外(歌德学院)、同济都不错。相比之下,在北外更容易得到能够让你终身受益的名师的指点,而同济更为大众化,对于急于通过考试的学生更为适合。

湘潭大学德语专业怎样如下:
湘潭大学王牌专业有经济学、金融学、法学、中国共产党历史、汉语言文学、英语、信息与计算科学、物理学、化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等,算是比较好的专业了,以下是具体名单,供大家参考,如有变动,以学校最新公布信息为准。
1、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2021年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哲学、德语、广告学、历史学、统计学、土木工程、环境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电子商务、动画。2021年度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专业:社会学、工业设计、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
2、国家级特色专业:中国革命史与中国共产党党史、法学、信息与计算科学、英语、材料物理、行政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旅游管理、经济学、化学、软件工程。
3、国家重点学科专业:信息与计算科学、中国共产党历史、工程力学。
4、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 、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环境工程、制药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
5、国家综合改革试点专业:法学。
6、全国首设专业: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可获美国杜兰大学硕士学位)。
7、教育部首批“新工科”项目专业: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
湘潭大学简介:
湘潭大学简称“湘大”,是由教育部、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与湖南省共建的综合性全国重点大学,教育部与湖南省支持高水平大学和特色学科建设高校,湖南省国内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入选国家“111计划”、国家“特色重点学科项目”、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
首批国家应用数学中心、首批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首批国家专利协同运用试点单位、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全国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等。
一一教育网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专业介绍
德语专业介绍
德语是世界上第四大语言,说德语的国家主要有德国、奥地利、瑞士等西欧发达国家,人口近一亿,经济实力强大,政府非常注重在世界上推广德语文化,每年投入巨资支持文化的对外输出,因此以德语语言文学为主的日耳曼语言文学专业在世界各地生根开花。
东欧发生剧变后,德国在整个欧洲地区经济和政治上都占据主导地位。原东欧各国纷纷放弃
俄语,转而大力推广学习德语,德语甚至超过英语成为第一外语,那里的德语专业近十年来发展迅猛。
东亚地区的德语专业主要以中国、韩国、日本为主。三个国家均设有外国语大学。日本的德语专业近年没有太大变化,社会对德语人才需求平稳,因此学科发展亦平稳。韩国的德语专业发生萎缩,主要原因是德国在韩企业一般均要求使用英语,造成德语专业毕业生寻找工作困难。在可预见的将来情况显著改善的可能不大。
中国的大学德语专业原先设点很少,主要集中在几所重点大学,如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八十、九十年代社会对德语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各地一些普通大学纷纷开设德语专业,如大连外国语学院、
山东大学、青岛大学等,就我们所知,目前中国大陆有26个以上大学招收德语本科生。目前,中国的德语专业也碰到一些新的情况,这些情况对专业的调整和发展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德国在华工商企业虽然众多,但是许多企业都要求员工使用英语,以体现企业文化的国际性和利于国际交流,同时企业也希望员工在懂外语的同时掌握其他专业知识,这就对单纯德语专业的毕业生提出了较高要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上外德语系开设德、英双语专业、与德国大学合作开设本科、硕士连读德语经济专业。这些措施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报名踊跃,学习热情高涨。另一个情况是近年来赴德国留学形成热潮,语言培训的社会需求陡涨,因此在培养优秀德语专业人才的同时,进行社会大众语言培训成为德语系的一项重要任务。总的来说,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导致社会对大学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变化,中国的大学德语专业面对这种变化没有躲在象牙塔里求安稳,而是勇改地进行改革,在改革中求发展,以达到教学、科研、为社会服务三者之间的结合。
我国目前德语专业力量较强的为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北京外国大学德语系和北京大学德语系三家。
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建立于1956年,拥有一支优秀的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力量均十分强大,出版了一大批高水准的学术专著,为国家培养出众多高级德语专业人才。我系目前有教师19名,其中博士生导师3名,教授6名,副教授5名,多人获德国、瑞士和我国大学博士学位。本系另设德语语言文学硕士点和博士点,是北京地区以外中国的德语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予点。
本专业开设的必修课有:基础德语、高级德语、视听说、会话、阅读、写作、翻译理论与实践、德语文学作品分析等。该专业开设的选修课有:德语国家文学史、语法学、词汇学、
语言学、修辞学、经济德语、因特网德语、德国概况、德国文化史等。副修英语课程有:英语综合课,英语视听说、翻译理论与技巧和英语选读等。此外,学生还可以选读经贸、法律等课程,扩充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本专业拥有各类参考图书约4万册。
本学科一级学术骨干是53岁的博士生导师、卫茂平教授。他是的德国洪堡奖学金获得者,海德堡大学德国文学博士,现任上海外国语大学德语系主任,中国德语文学研究会副会长,教育部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员。
一级学术骨干蔡幼生教授,65岁,已在本系从教三十多年,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二级学术骨干陈晓春教授,58岁,德国图宾根大学德国历史学博士。具有较强的教学科研能力。
近三年来我系教师科研硕果累累,出版专著、译著、教材与词典多部,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五十多篇,还翻译了不少电影和电视剧,有多部专著、辞书和教材获得了和上海市的优秀著作奖,在外语教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如:《中国对德国文学研究影响之史述》(教育部青年基金项目)、《德语修辞学》、《新编德汉辞典》(该词典是我国目前权威、使用最广泛的德语辞典,由上外德语系主持编撰)、《新编德语语法》、《实用德语构词学》、《大学德语教程》(本科四年级用)、《大学德语教程》(本科三年级用)、《德国概况》、《德语教程报刊阅读》、《基础德语》、《日尔曼文学论文集》、《通用德语》、《实用翻译学》、《德国风采录》、《黑森林之风》(德国名家散文集锦)、《闵希豪森奇游记》(名著译本)、《海德格尔翻译思想试论》(论文)、《歌德译介在中国》(论文)、《托马斯·曼》(论文)、《德国诗歌史》(上海市教委青年基金项目)、《当代德国社会和文化》等等。
上外德语专业主要培养能在外事、外贸、科研、教育、涉外企业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研究、管理等工作的德才兼备的高级专门人才。随着中德经济交往日益密切、德国在华投资剧增、赴德留学热潮兴起,德语的社会需求量越来越大。目前,我系本科、硕士、博士生人数约200人,德语二外学生600人。本科实行德、英双语教学制,主修德语,经过四年的系统学习和训练,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德语听、说、读、写、译等基本技能和德语语言文学的基本知识,了解德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地理等概况。英语达到英语专业四级水平,具有较好的口、笔译能力,毕业后能独立工作。本专业师资雄厚,除有外国专家参加语言教学外,还不定期邀请德国专家教授来讲授经济学(国民经济、企业经济)课程。考试合格,获德方成绩或辅修证明。德语专业拥有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予权。此外,该专业还设有"严庆禧教授基金会",每年对本专业评选出的优秀学生进行奖励。
由于我系本科生实施德、英双语制学习,毕业时在具有优秀的德语水平的同时还达到英语大专水平,故受到社会欢迎,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进入外资、外企或政府部门工作,就业率达100%,外交部、新华社、教育部、中联部、经贸部等各大部委、德国驻华使、领馆、德资银行、
保险机构、跨国公司(西门子、巴斯夫、拜耳医药、克虏伯、莱卡光学)均有我系毕业生的身影。硕士、博士生的培养目标与本科生不同,重点在德语语言学、文学的深入学习上,毕业生大多进入高校教育部门。比如2001年4人硕士毕业,其中2人去同济大学,1人去
上海理工大学执教。另1人受聘于中德合资的磁悬浮列车公司。在博士生培养上与德国海德堡大学德语系合作。
德语/经济学复合专业是上外德语系为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发展做的一次大胆尝试。此专业学生由上海外国语大学和德国拜罗依特大学合作培养。采取本硕连读,整个学习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四年,第二阶段为两年到两年半。第一阶段在拜罗依特大学合作下在上外完成,经过四年本科学习,以文学士(中方)和经济学"中期考试"(德方)结束。第一、二年主攻德语,有少量经济学课程。第三、四年经济学与德语并重,完成经济学基础课程,通过德方经济学的"中期考试",获相关证书;德语通过八级考试,获毕业证书。第一阶段成绩合格者有望开始此专业在德国的第二阶段学习。先在上外参加德方组织的"外国学生申请大学入学德语考试",随后用两年到两年半时间在德国拜罗依特大学继续经济学专业阶段学习,并以硕士学位结束。在上外本科阶段实行德-英双语制教学。英语要求达到英语专业四级水平。由于同社会需求结合紧密,该专业2000年前推出后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报名者极为踊跃。
我系教师虽然不多,但每一位同志都怀着对祖国教育事业的热诚承担了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教学质量长期以来在全国同行中名列前茅,在上海地区更是独占鳌头。同行称:南有上外、北有北外,遥相呼应,构成中国德语教学的两大支柱。
大学教育在对学生进行素质培养的同时必须不断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这是当今潮流。德语专业的机遇和未来也正是在这种不断的自我变革、创新调整中。我系的未来发展计划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抓紧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年轻教师,鼓励他们攻读更高一级学位,为他们进修创造有利条件,如攻读在职博士、利用校际交流送出国培养。
2、进一步提高教学、科研质量,鼓励教师多出成果,出好成果。
3、抓住德语语言文学教育之根本,同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改革专业课程设置及学生培养目标:
a.坚持本科阶段的德、英双语制教学。
b.结合社会需求适当增加应用型课程,如:请国外专家前来讲授经济课程。
c.完善与德国拜罗伊特大学的合作办学模式,把德语/经济本硕连读专业办好。
d.明确区分本科与研究生阶段的不同培养目标。本科生培养以基础型、应用型课程为主,满足社会对德语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研究生阶段着重语言、文学专业高难度、高深度课程学习以及学生科研能力的综合培养,主要原因是研究生毕业后大多进入高校教育领域,因此专业培养面虽窄,但培养要求却很高。
扩大、加强与国外高校、国内同行、德国驻华文化推广机构的交往与交流,跟踪世界最新德语教研动态,搞好专业建设。密切与社会的联系,开展非学历语言培训、对外翻译服务,利用自身优势为国家建设出力。
总的来看,上外德语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科研教学实力雄厚的优秀外语类专业,为国家培养了大量出色的高级外语人才。进入二十一世纪,本专业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挑战,我们有信心去迎接挑战,创造更好的成绩。